首页北京切换    | 城市分站: 北京 天津 上海 广州 保定 唐山 399个城市>>   移动版 登录注册  |
您现在的位置:网上车市 » 资讯首页 »  活动 »  活动专区 »  陆军第20集团军某机步旅战斗力建设记事

陆军第20集团军某机步旅战斗力建设记事

2016-09-08 15:01:32 来源:   编译    作者:网上车市   编辑:贾玥   

新华社郑州8月24日电题:转型,“适”无止境——陆军第20集团军某机步旅战斗力建设记事

新华社记者梅世雄、梅常伟

作为一支没有进行过长征的红军部队,陆军第20集团军某机步旅的前身是南方八省游击队之一——闽东独立师,在中央红军长征后,坚持了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,抗战时期成长为新四军第一师第一旅。

如今驻守中原的第20集团军某机步旅,是全军首批实行军旅营体制的单位,是全军第一支轻型机械化步兵旅,也是担负陆军第三至第八代训练大纲编修试训任务的“试验田”。

近几年,官兵们发现,需要适应的东西越来越多,适应的保鲜期也越来越短。记者听他们讲述种种努力适应的故事,发现那是战斗力建设高度活跃的表现,也是部队转型的必然结果,而这种“不适应”现在是将来也会是这支部队的常态。

陆军第20集团军某机步旅战斗力建设记事-图1

陆军第20集团军某机步旅全员全装、远程机动奔赴内蒙古参加“跨越-2014·朱日和C”实兵对抗演习。图为步战车在烟幕掩护下快速冲击(2014年6月24日摄)。新华社发(张振兴 摄)

别样硝烟

上士薜永良是射击场上的老手,但今年3月初的一次训练,让他有点怀疑自己是不是真的会打枪。

手枪射击,18发子弹要求12秒内全部打完。薜永良打完前9发,第二个弹匣还没换上,时间已经用完了;步枪射击不再是固定距离、固定目标、固定靶位,取而代之的是应用射击:变换距离动中打、仰角打、俯角打、穿戴防毒面具打……

“很不适应,可这样更像打仗。”薜永良说。

今年年初起,官兵们轻车熟路的轻武器射击,被“捆绑”了武装5公里越野、单兵掩体构筑两个项目,变成了组合套餐。

旅长张书杰说,这样组织实施,是为了把官兵逼向条件更严苛、节奏更紧张的临战状态,大家一时不适应是正常的,习惯就好了。

而这习惯的形成,靠时间,更靠高强度的训练。

在旅弹药库,弹药调拨批次直观反映出部队近几年训练强度的走势:2012年总计分发弹药150批,2013年220批,2014年275批,2015年321批。

“基本每周都有弹药出库,最多的一个月有66批。”弹药库主任胡雨露和几位战友每年发放的弹药,绝大多数被消耗在射击训练场上。

陆军第20集团军某机步旅战斗力建设记事-图2

2015年7月2日至8月15日,陆军第20集团军某机步旅奉命赴俄参加国际“炮兵射击能手”竞赛,勇夺单炮赛冠军、季军和接力赛亚军。图为参赛官兵实施实弹射击(资料照片)。新华社发(单提哲 摄)

极限对抗

一次临机战备拉动,这个旅奉命全员全装开赴塞北草原上的朱日和训练基地。

下士曹贞林、万乾所属的先遣分队凌晨3时乘机起飞,落地时东方刚刚泛起鱼肚白。一下飞机,他们就接到命令:全副武装奔袭25公里,夺控一处模拟机场。

全副武装即荷枪实弹,戴头盔,穿作战靴,携挎包、水壶、防毒面具,背单兵携行背囊,扛弹药箱和120反坦克火箭的战士负重可达40公斤。这种体力消耗强度,在日常训练中极为罕见。

另一边,实施摩托化机动的官兵顶着高温酷暑,争分夺秒与先遣分队汇合。

1500公里的高强度机动,人、装备都在一步步逼近极限。

“几十个小时就没合过眼,除了加油、检修车辆,一路狂奔。”车长王宗武说,刚开始大家靠吃辣椒、掐大腿提神,后来都麻木了,全靠意志硬扛。

比起劳累,未知的战场才是官兵面临的最大难题。对抗中,既没有脚本,也不给想定,情报又十分有限,在陌生的环境与陌生的对手交战,旅政委练伟称之为“活的对抗”。

现在,旅里要求所有基层指挥员搞战术串讲,营长、连长、排长、班长都要讲,既要讲怎么打,也要讲为什么这么打,再看看别人怎么打。

“他们在适应从‘听话’到‘说话’,我们也在适应从‘放手’到‘放心’。”练伟说。

陆军第20集团军某机步旅战斗力建设记事-图3

陆军第20集团军某机步旅全员全装、远程机动奔赴内蒙古参加“跨越-2014·朱日和C”实兵对抗演习。图为步战车在烟幕掩护下快速冲击(2014年6月24日摄)。新华社发(张振兴 摄)

信息化的“鞭子”

宋鸦森今年43岁,上校军衔,旅通信营修理所所长,改革关头,他已做好了走的准备。

“确实到了该被淘汰的时候,这是部队发展的规律。”宋鸦森从1996年军校毕业到现在,光是单兵背负电台都至少换了5代。“知识、技术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,部队的人才结构自然也要相应更新。”他说。

修理所营房前的停车场,见证了宋鸦森所说的更新到底有多快。2011年,初级战术互联网列装,载着新型指控设备的“猛士”越野车出尽风头。但仅仅过了4年,新一代战术互联网高大威猛的8×8轮式装甲车辆就出现在了这里。现在,开设指挥所所耗费的时间,比以往的零头还要少。

对宋鸦森和广大官兵而言,那些性能先进、快速更新的信息化装备,就像抽打在奔马身上的鞭子,带给他们的是催人奋进的紧迫和如芒在背的恐慌。

这种恐慌,在部队营区西北方向的一处机场以另一种形式呈现。

在那里,警卫侦察连上士高原和他的战友们,带着3架去年5月列装的新型无人侦察机,用从未有过的视角打量着驻地,也打量这支部队通向未来战场的路。

没有无人机的日子,他们为了摸清“敌”情,必须也只能冒险渗透到“敌”后。“挖个坑,把自己藏起来,吃喝拉撒都坑里解决。”高原说。

现在,无人机来了。高原和战友们只需坐在方舱里,便可将数十公里外的“敌”情尽收眼底,但新的恐慌也随之而来。

“更先进的型号已经配发了,飞得更远、更久,看得更清。”高原指着一排排来自兄弟单位的无人机方舱车辆,语气里有种跟宋鸦森一样的担忧。

分享到: